- 可靠的杠杆炒股平台 西安奕材IPO:原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突击入股后已落马
- 股票杠杆原理是什么 2025年8月9日天长市永福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
- 证券如何使用杠杆 盛良物流(08292):互动娱乐业务“VSING”即将
- 网络证劵融资 大盘阳包阴!中阳线是止跌信号吗?(申万宏源王璐)
- 在线配资开户 弘信电子:拟共建燧弘庆阳绿色智能数字基础设施项目 总投资预
可靠的杠杆炒股平台 西安奕材IPO:原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突击入股后已落马 4年半累计巨亏超24亿 毛利率不到6%
作为 "科八条" 后首家冲刺科创板的未盈利企业可靠的杠杆炒股平台,西安西安奕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西安奕材)的 IPO 进程始终笼罩在市场质疑的阴影中。这家宣称 "中国大陆最大 12 英寸硅片厂商" 的企业,计划通过上市募集 49 亿元资金用于产能扩张。 但翻阅其招股书数据,持续扩大的亏损黑洞、远逊于同行的盈利能力、脆弱的资金链以及模糊的控制权结构,都让这场 IPO 更像一场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的豪赌。 从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,短短4年半时间,西安奕材已经累计巨亏超过24亿元;而公司毛利率不到6%,下游客户营收增长疲软,公司在手订单暴跌超过26%,产能利用率不到73%,产品的良率远低于同行。这一切都说明,西安奕材未来的巨亏之路将持续。 西安奕材的实控人之一是王东升,后者是一个著名的“资本玩家”,其就是将亏损累累的京东方推向A股的幕后黑手。就投资者回报而言,京东方可以说是资本市场的毒瘤。Wind数据终端显示,上市以来京东方累计通过股权,从股民手中融资了1262.08亿元;而公司目前的市值只有1500亿元,基本上和公司从股民手中“圈”的钱差不了多少。股民指责“圈钱扩产不顾股东回报”。 而王东升显然,想把京东方在A股的玩法,复制到西安奕材身上,可以说是无耻至极。如果说A股现在的情况很好,股民都赚到钱了,那为了王东升的梦想、为了王东升“明年给兄弟们换个更年轻的嫂子”,那也可以在“为国接盘”的大旗下支持一下。关键是,股民TMD赚到钱了吗?很多股民现在面临失业,面临社保都难以支撑的情况下,已经瘦骨嶙峋的情况下,还要强行抽血,可以说是太恶心了。 原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突击入股西安奕材后已落马 接盘方资金实力存疑 或涉嫌利益输送 王东升知道,想要西安奕材这家连年巨亏的公司上市成功,即使股民骂爆,但只要“朝中有人就好办事”。所以在西安奕材上市前夕,这家公司引入了上海毅达鑫业一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(以下简称毅达鑫业),而从表面上看,毅达鑫业挺正规的,似乎没啥问题。但毅达鑫业背后的老板,就是原上交所副总刘逖。 2023年,刘逖正式落马。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、浙江省监察委员会通报,经查,刘逖身为领导干部,以资本市场“专家学者”自居,……以影子股东入股多家拟上市公司,在企业发行上市等方面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,并非法收受财物,数额巨大。 刘逖是否在西安奕材上市过程中,非法收受财物,或者通过突击入股这种方式,在上市后攫取暴利?各位读者心中自有判断。 需要指出的是,在刘逖事发之后,2024年6月,5家公司从毅达鑫业手中“低价”受让了相关股份,彼时西安奕材的估值只有200亿元左右。而一年后,西安奕材冲刺IPO寻求的估值约370亿元,也就是说这5家受让的公司,已经浮盈超过50%,还不算上市之后,西安奕材的股价涨幅。 在这5家受让的公司中,有一家名为海南瑞麟贰号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(以下简称海南瑞麟)以1500万元,受让了约0.06%的股权。 而海南瑞麟由李红燕持有80%的股权。公开资料显示,李红燕是莱特光电(688150.SH)的董事,据莱特光电披露,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,李红燕任兴业银行咸阳支行大客户经理;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任西安裕隆电子有限公司人事部人事经理;2015年7月至今历任莱特光电人事经理,投资总监,总经理助理,董事。去年李红燕在莱特光电的薪酬为120万元,未持有股权。 笔者有点好奇,李红燕何以能拿出上千万突击入股西安奕材,这中间是否存在未某个官员代持的问题或者利益输送的问题。需要西安奕材做出明确的解释。 “资本玩家”王东升又双叒叕来“圈钱”啦 一个京东方坑股民还不够吗? 西安奕材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堪称 "亏损扩大史"。2021年至2024年,公司净利润分别为-5.21 亿元、-5.33 亿元、-6.83 亿元和 -7.36 亿元,亏损呈现扩大趋势。扣非净利润分别为 -3.48亿元、-4.16亿元、-6.92亿元和 -7.63亿元,累计亏损更是达到约24.15亿元的惊人规模。截至 2024 年末,西安奕材合并口径未弥补亏损高达-19.27 亿元,相当于公司去年营业收入的90%。 西安奕材将持续巨额地亏损归咎于 "行业特性",称新进入者需经历4-6年亏损期,预计2026年或2027年才能盈利。但对比同行可见,沪硅产业在相似收入规模时已实现毛利转正,而西安奕材的毛利率表现更显惨淡:2021至2024年,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-100.67%、9.85%、0.66% 和 5.94%,2023年外延片毛利率甚至跌至-30.31%。同期中国台湾及境外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则稳定在 23%-36%区间,差距犹如天堑。 更令人忧虑的是,公司盈利预测建立在脆弱假设之上。审计报告显示,若销量或价格低于预期 10%,盈利将推迟至2027年。而当前产品结构中,未通过验证的收入占比不到 30%,意味着未来两年必须完成大量新产品的客户认证,这在技术壁垒森严的半导体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 目前,西安奕材的资产结构的恶化正在加速。2021至2024年末,存货规模从 2.04 亿元飙升至 12.47 亿元,三年翻了6倍多。巨大的存货给公司带来巨额的计提损失。报告期内,西安奕材累计计提存货跌价损失 8.5 亿元,2023年就高达 3.32 亿元,成为亏损扩大的重要推手。 在偿债能力上,西安奕材同样亮起红灯。资产负债率从 2021 年的 11.14% 飙升至 2024 年的 51.13%,远超行业均值 25.86%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持续走低,2023 年末分别降至 1.65 和 1.25,显示短期偿债压力陡增。更危险的是,资本性支出持续远超经营活动现金流:2021-2023 年购建长期资产支付现金合计 93.7 亿元,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仅11.9亿元,数十亿元的资金缺口完全依赖外部融资填补。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,持续巨亏的西安奕材,开始玩起了“资本玩家”王东升的老套路。那就是学习京东方好榜样。从股民手中“圈钱”,从股民手中“吸血”,即使股民已经是瘦骨嶙峋,没事再苦一苦股民,再苦一苦百姓。即使牛马们已经不再生育了,即使牛马们已经快到了崩溃的边缘,一定要让王东升这种货色的人,先富裕起来。然后学习老宗好榜样,在美国生育几个美国高华,弄个几十亿美金的离岸信托,几辈子吃喝不愁了。 Wind数据终端显示,上市以来京东方累计通过股权,从股民手中融资了1262.08亿元;而公司目前的市值只有1500亿元,基本上和公司从股民手中“圈”的钱差不了多少。股民指责“圈钱扩产不顾股东回报”。 下游客户营收增速疲软 关税战风险下公司或持续巨亏 客户集中度高企是西安奕材难以摆脱的经营枷锁。2021 至 2024 年前三季度,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 72.41%、71.40%、69.74% 和 61.58%,其中对某存储 IDM 厂商的依赖度高达 35%。这种过度依赖直接导致议价能力缺失,成为毛利率低下的重要原因。 收入结构的畸形更值得警惕。测试片收入占比虽然从 2021 年的 91.41% 降至 2024 年前三季度的 45.77%,但仍接近总营收一半。而测试片均价仅 276.98 元 / 片,远低于综合均价水平,这种 "以价换量" 的策略虽能短期做大收入,却严重侵蚀利润空间。公司解释称这是行业新进入者的必经阶段,但对比国际巨头测试片收入占比普遍低于 10% 的现状,其产品结构优化速度显然滞后。 客户集中风险已开始显现。随着下游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波动,公司 2023 年产能利用率降至 72.92%,直接导致单位固定成本上升。若主要客户因行业周期调整采购计划,西安奕材本就脆弱的营收体系将遭受重创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公司尚未进入台积电、三星等全球顶级晶圆厂的核心供应链,客户结构的天花板效应明显。 西安奕材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一般。公司产品的电阻率均匀性指标为 0.9%,而台积电2纳米制程要求为0.5%,这0.4个百分点的差距被业内视为 "技术代差"。更关键的是,3 纳米外延片尚未突破,产品主要集中于成熟制程,与国际巨头 15 年前就布局 12 英寸硅片的技术积累相比,差距绝非短期可以弥补。 良率表现同样暴露技术短板。公司产品良率不足75%,而国际巨头普遍超过90%。这直接导致单位成本高企,成为毛利率低下的核心原因,2021至2024年,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-100.67%、9.85%、0.66% 和 5.94%,2023年外延片毛利率甚至跌至-30.31%。在核心设备方面,拉晶炉、抛光机等主要依赖进口,电子级多晶硅等原材料受制于全球 4-5 家供应商,供应链安全存在 "卡脖子" 风险。 西安奕材在研发水平喝实力上也很一般。2023-2024年,研发人员中兼职人员占比高达 50% 且集中于工艺开发部门,这种模式可能影响研发专注度和技术积累连续性。上交所已要求公司说明兼职人员工时分配准确性,这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研发实力的质疑。 西安奕材计划通过IPO募资49亿元,将 12 英寸硅片产能从 65 万片/月提升至120万片/月,届时将占中国大陆需求的 40% 左右。但这一激进扩产计划面临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。国内规划产能已超 2026 年预测需求的 1.5 倍,全球前五大厂商占据 85% 市场份额,新进入者的扩张极易引发价格战,可以说是低水平的内卷。 上交所已明确质疑募投项目的产能消化风险,要求西安奕材结合市场竞争格局、客户拓展情况等论证合理性。但公司回应仅强调 "行业长期向好",缺乏具体订单支撑,这种基于宏观趋势的乐观判断难以令人信服。 实际上,2024年,西安奕材部分核心客户收入增速显著放缓,其中客户A增速1.99%,客户B1增速4.84%,且新客户验证周期长。同时,2024年末在手订单数量同比下降超过23%,从226.76万片降至167.67万片,反映短期需求疲软。关税战也是一大风险,连西安奕材也承认国际贸易摩擦可能限制海外客户拓展,与全球化战略矛盾。 西安奕材的 IPO 本质上是一场用 49 亿募资豪赌未来的冒险。在持续亏损、技术代差、产能过剩、股权不稳等多重风险叠加下,公司能否如预测般在 2026 年实现盈利,存在极大不确定性。半导体行业的重资产、长周期特性,决定了其成功需要技术积累、客户认可和资本耐心的长期结合,而非仅仅依靠上市融资就能跨越鸿沟。 对于投资者而言可靠的杠杆炒股平台,参与这场 IPO 需要清醒认识:你押注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未来,更是整个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替代的艰难征程。而监管层如何在支持科技创新与保护投资者利益间找到平衡,西安奕材的审核结果或将成为重要标尺。毕竟,资本市场可以容忍暂时的亏损,但绝不能容忍风险的隐瞒与透支。 |